《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3 21:53:37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从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动人故事。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

本课教学从“女英雄”入手,并以“女英雄”结束,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体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其中有几个地方特别值得大家在日常教学中借鉴。

其一,以想象促理解。平时教学中遇到一些难理解、难体会的地方我们也许比较喜欢用提问或者讲解的方式来解决,而在本课教学中,朱老师却用了想象的方式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朱老师让学生分组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这个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不仅可以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把书读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次,第三小节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是朱老师却让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再现了这些悲壮的场面,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木兰女扮男装、屡建战功的不易。

其二,以朗读促感悟。朱老师能抓住“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关键词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悟、内化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

其三,注重学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这节课,朱老师就非常重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其中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如学完第三小节后,教师就及时进行学法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运用;再如,在理解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时会想些什么,有一位学生在回答时用上了自己所查的资料,于是朱老师就及时肯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这篇课文基本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谋篇布局的,这节课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教学的,虽然这样教学也顺理成章,但是学生思维方式被牵得比较紧。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同样是从“女英雄”入手,如果把探究的问题设计成“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不仅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化零为整,以一条主线贯穿整课学习,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问题,如:从木兰为国为家、替父从军可以看出她是一位热爱国家、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女英雄;从木兰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并在多年征战中,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英勇、了不起、勇敢的女英雄;从木兰换上女装和将士们的惊讶表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女英雄……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既可以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又可以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举多得。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比较片面的观点,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2

《木兰从军》是苏教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胜利归来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但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如何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此我第一课时采用了动画激趣导入——观看《花木兰》。孩子由动画内容对花木兰有了了解,那么再通过文章的三段了解木兰的品质这个难点及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节简介人物,为下文铺垫——英雄?女英雄?为什么称她为女英雄?然后学习重点段第二节。了解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成为女英雄埋下伏笔。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说一说木兰从军的原因;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第一第二句的朗读,来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接着提出“木兰为何焦急万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白木兰的“父病弟小,难以出征”的家愁,以及“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忧,其中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经常”“紧急”等词语,让学生领悟出木兰是一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女英雄,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绍。

接着,出示木兰的决心,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节她遇到的苦与难,指导孩子抓住动词“披”“跨”“渡”“过”想象路途中有哪些困难?她的勇敢无畏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得到赫赫战功会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第四节的学习由于前面拓展想象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后面没有讲完,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以后要在时间安排上注意点。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3

《木兰从军》是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反思

一、本课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用查字典的方法来预习生字;

2、指导归纳识记生字的方法,在预习中学习和掌握生字,通过查字典,进一步了解字的意思。

二、本课时教学内容: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识字10个,认识“病”字旁,会写“”将“病”2个生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同学们,没有上课之前,老师出个字谜,你猜一猜好吗?

“天没有地有;你没有他有。”(也)

1、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如果你要记住这个字,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自由发言)

这个教学环节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复习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辅助学习和掌握本课生字。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教学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直是个难点。对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还是一片空白。如何充分把握这个“空白”的时机?我采取了指导学生逐步把课题补充完整的方法,使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概括课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三)查字典预习生字,用方法识记生字。

1、生字教学一直是低段的重点。但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指导,他们会用“读、画、标、练、思”的方法进行课前生字预习。为了提高自习效果, ……此处隐藏6560个字……没有反映,似乎没有想起来。我提醒说,是《咏华山》,孩子恍然大悟,纷纷说记得。可是当我让他们背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背不上来。学过的课文何况如此,那他们还会记得那些我只在课上提到过的一两句话吗?

我决定为了保险起见,明天问问班里的孩子。带这一丝不安,我入睡了。

第二天,我问了班里回答问题十分出色的孩子,他们给我的答案都是不知道。这时的我只能改变我的导入设计。我记得师傅跟我说过,一节课的导入不能超过5分钟。如果我还在按照原来的导入,恐怕要花上十分钟左右,那还怎么进行其他环节的教学呢?

于是我换了一种导入,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更加简洁,又同样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想成为什么呢?

生:我想当医生。

生:我想当一名武术家。

师:小朋友,你长大了,想成为一名英雄吗?

生:想。

师:想成为一名英雄,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的呢!需要小朋友付出很多,才行呢!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认识一位我国的古代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师边说边出示木兰跨在马上的女扮男装的图片)。我们亲切地叫她木兰。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就叫做《木兰从军》。指名学生读课题,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想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质疑:

生1:作者为什么要以《木兰从军》作为课题呢?

生2:我知道古代的时候,都是男的当将军,木兰是女的,怎么当上将军了呢?

师:你问的好。在我国古代,男尊女卑,只有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去当兵,而女的只能在家织织布,做做家务活,木兰是怎么去参军的呢?

因为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读通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学生多读。因此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老师的手中的小奖品。于是我设计了争夺小红旗的环节。让学生通过三道难关,就可以得到老师手中三面红彤彤的小红旗。孩子的热情可高涨了。

可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将写生字的环节放在了读完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之后。其实这样的设计是有欠缺的。上次师傅回来和我们说,一二年级孩子要学会写字操,以后在语文课的三十分钟之后让孩子做做写字操。可见写字教学,一定要放在最后。粗心的我,要不是师傅的提醒,到现在还是糊里糊涂的呢!

这节的紧凑度还不够,我在指导学生读词语,理解词语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紧凑些,不要让学生读得太多了。还有在指导学生读难读的句子的时候,也花去了不少的时间。以后还学会在适当的加快些节奏。

还有一个教学细节,让我觉得我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还不够细心,周到。“将”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jiāng”另一个读“jiàng”。当我让一个孩子读难读的句子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把“将(jiàng)士们”读成了“将(jiāng)士们”,当他读完了句子,我问他为什么会读错,他这样回答我:“我在书上看到将是读第一声的。”他指的是,我们要学的生字“将”,它是第一声的。这时的我也说不出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读jiàng,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读jiāng,我只是摸棱两可的对学生说将有两个读音,一个读jiāng,一个读jiàng。虽然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对他们说了,他们未必能懂,但是作为他们老师的我来说,是应该要知道的。后来和师傅查了字典,才知道,读第一声的时候,将表示的是对高级军官的称呼,读第四声的时候,它表示的是一种军衔。此时的我明白,备课不只是那么简单,要备的东西很多,只有不断地加强自己各方各面的知识,提高自己欠缺的文化底蕴,课上的我才会游刃有余!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15

今天上《木兰从军》第二课时,这篇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远,所以学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前备课时,恰巧拓展阅读上有一篇《替父从军》,详细地描写了木兰替父从军前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便利用早读前的时间让孩子们读了3遍。另外初中语文课本有一篇古文《木兰辞》,最近我们班在兴趣盎然地学习吟诵,我尝试着在网上搜索了陈琴吟诵《木兰辞》,惊喜找到了,遍利用中午小饭桌时间播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跟着吟诵,调子相对比较简单,全文基本只有三个调。在上课时,我整合了语文课本《木兰从军》、拓展阅读上的《替父从军》和初中的一篇《木兰辞》。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中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所以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征兵的背景,立刻让学生读了拓展阅读上的第一段,学生了解到因为经常打仗,所以朝廷不停地抽丁作战,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被抓去当兵打仗,最后甚至连无视多岁的男人也不能幸免,纷纷被抓去当兵打仗。

“木兰见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这是本课的重点,孩子们提出问题“为什么木兰焦急万分呢”,此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多余的解释,读书,读书,再读书,立刻让学生读《替父从军》第2和第3自然段,学生了解到木兰的“已经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两眼昏花,连腰背都有些弯了,竟然也一连寄到十二道命令,应征入伍”。学生了解了父亲的具体情况,就不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木兰父亲必须要当兵打仗,因为下达了十二道命令,随即引导学生吟诵《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让学生说了说木兰的父亲、母亲和木兰看到文书中有父亲名字后的表现,父亲是“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母亲是“终日啼哭,一筹莫展”,而木兰呢“心神不定、暗自叹息、焦急万分”,随即引导学生吟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紧接着让学生回答,木兰为什么焦急万分呢?有孩子说“因为木兰的父亲身体不好,如果去当兵的话,家人会很担心,所以不适合去当兵”,有学生回答“木兰的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我立刻让学生又读了《替父从军》第3自然段中木兰叹息的话,有学生立刻说“哦,我知道了,木兰没有哥哥,她想着如果有哥哥的话,哥哥就可以顶替她父亲去”,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木兰辞》中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吟诵起来。“老师,老师,还有呢,木兰她弟弟还小,还不能替它父亲去当兵打仗,如果她弟弟要是长大的话,她也就不会焦急万分了”。这些都源于阅读,是阅读馈赠了我可爱的孩子们。

课后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一时间,孩子们说不出来,立刻组织他们读拓展阅读第4自然段“都说女孩子家没有用,我就不信,今天就让我来替父从军吧”,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放飞了思绪,纷纷举手回答“爹爹,您年老多病,身体不好,如果去打仗我们会非常担心的,我又没有哥哥可以替你从军,弟弟又小,就让我替您从军吧,我在战场上一定多加小心,好好照顾自己”,我已经感动得一塌糊涂!

拓展阅读中说木兰上街买了骏马,备了马鞍和坐垫,又买了马鞭和马龙头,这就是《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孩子们已经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来。木兰“渡黄河,过燕山”这就是“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