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叠问题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叠问题说课稿1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重复》。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节课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遵循多学少教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感受新知
创设“理发师的困惑”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两对父子的身份关系入手,在解决为什么只有三个人的困惑中,理解两对父子中的重复身份,引导学生用四个手指表示重复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重复”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抢椅子和猜拳两个游戏,这两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会巧妙的抓住“抢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为什么只有6人站起来?进行质疑,让学生自主对教师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引出请呼啦圈作裁判,进而引导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呼拉圈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集合思想。参加两个游戏的学生分别站到两个呼啦圈里,并引导学生自主把两个呼拉圈相交,让重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在相交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创造出学生心中集合圈,这时老师帮助学生把呼拉圈学问提升到数学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画出数学的集合圈,并用贴名条的方法,把参加游戏同学的信息补充完整,来进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通过这样的自主发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是我设计练习的宗旨。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
2、根据直观图画,计算商店一共进货多少种,让学生利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3、根据统计表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五)回归生活,拓展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组织同学们统计班级内爸爸吸烟和喝酒情况,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找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从而拓展渗透全集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学少教,以学定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重叠问题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例1,也就是重叠问题。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教材
1.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其实它是属于小学奥数的一个教学内容,但是现在要拿来面对班学生进行教学,无疑在内容上要进行简化,在教学上要进行细化,不然的话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集合的知识体系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还没有抽象成集合的思想。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2、 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说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都是: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二、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 三年级学生 来说,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 向 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意志还很薄 ……此处隐藏3374个字……p>
第二层次:综合题
第三层次:拓展题
基础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重叠问题”呢?
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重叠问题说课稿4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集合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三、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为情境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构建方法的过程中,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重复部分。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我校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现场调查跳绳、踢毽子这两项活动学生的喜欢情况。请某一小组同学将带有自己名字的卡片贴到黑板相应的项目下面,如果两项都喜欢,那么就各贴一张。
【预设】若这一小组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没有出现交集时,教师可继续调查第二组学生的喜欢情况,或教师自身也准备了两张名字一起参加这一组的调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我没有利用原有例题,而是进行教材重组。选择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跳绳、踢毽子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自己的身边。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设置问题,引发探究。
以“喜欢跳绳、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为线索,当学生计算的结果与实际人数进行比较,产生矛盾时,适机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有几名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计算时将它们重复计算了,应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
接着教师将重复的名字拿掉一张,将剩下的名字贴在黑板中间,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黑板上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只喜欢跳绳的、只喜欢踢毽子的、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子的)
【设计意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步:认识集合图、明确各部分的意义。
请学生上黑板前指一指哪部分是喜欢跳绳的同学?哪部分是喜欢踢毽子的同学?并将它们用红、黄两种颜色的椭圆形圈起来。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图,充分交流感知集合图的作用和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再利用课件进一步明确、巩固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交流感知,及多媒体演示,明确集合图的作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三步:列式计算。
请学生根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列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预设学生会列出四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鼓励算法多样化、择优选择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集合图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加深对集合图重复部分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难点。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重视双基,又重视新知识的应用”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出示班级女生跳绳比赛统计表,在明确各部分意义后,请学生按统计表填写韦恩图,并计算总人数。
【反思】: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没有顺序,速度慢,反复修改。根据这一情况,我及时更改了教学设计,在学生填写后,请快速而准确的同学介绍填写方法,——先写中间重叠部分,再写两边。让其他学生根据此方法进行修改。课后反馈情况理想,只有一名学生填错。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
2、拓展练习
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比赛的奖品,两个奖箱里各放四种奖品,问两个奖箱里共放几种奖品?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这道题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课后延伸
这里我设计了两道题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并与父母及好朋友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家长抽烟喝酒情况,并利用集合图表示出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再次体验生活中的重叠现象,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写感受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并渗透健康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我本着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一理念,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发现,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